“嫂子,包子包了么?”邻家婶子一进门就问母亲,手里端着一个不锈钢盆,“刚出锅的包子,菜的肉的我都拿了几个,赶紧趁热尝尝。”母亲赶快腾出手接过婶子手里的盆,香喷喷的味道直入人心。
“这么早就把包子蒸出来了?”
“趁着娃都回来了,早早蒸出来,给娃们走的时候都带上。”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走进里堂。
这就是我的家乡,逢年过节不管谁家做了什么好饭都会给邻居们送去尝尝。和别的地方中秋赏月吃月饼不同,在渭北平原这一带不知从何时流传着这样一个不成文大家却又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十里八乡家家户户都要抽出一天时间包包子,肉包子菜包子应有尽有。家境富裕点的肉包子、大油包子、清油包子、韭菜豆腐包子、南瓜包子、茄子包子、糖包子一样不落全有,家庭一般的包上三四样已经很丰盛了。
小时候,每到八月十五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购——为包包子备料。肉包子自不在话下,圆圆的包子和月饼一样象征着团团圆圆,更重要的是肉包子的浓香是所有包子里最具诱惑力的。而村里一到节口杀猪磨豆腐也是一派热闹场景,村东杀猪村西磨豆腐,包包子的原材料自给自足,小孩子们满村跑着看热闹,大人们早已打好招呼几斤猪肉、几斤豆腐到时间直接去拿,自家地里种的韭菜、茄子、南瓜、葱随意选择。一大清早母亲和好面醒着,便带着孩子们开始择韭菜、削茄子皮、擦南瓜、泡地软和粉条,留下父亲喝过早茶去门口叔家拿回早就预定好的猪肉和豆腐,至此忙碌而又热闹的一天便开始了。
切菜剁肉分工明确,韭菜、豆腐、地软、粉条是“一帮”,包出的包子口味淡雅是大家公认的美味;茄子青椒是“一家”,辣味提升了茄子的味道,就上一瓣蒜完美的诠释了秦人的性格;南瓜绵软自成“一派”,在包群中也能脱颖而出;一碗面粉撒点调料加点葱花浇上烧熟的菜籽油,随着一缕青烟酥香入鼻;大肉加葱是肉包子的最佳组合,在那个只有过节才能吃上肉的年代,肉包子是最抢手的美味;红糖和着面粉,撒点白芝麻,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甜美的生活一天赛过一天。
准备好各样包馅,揉面擀皮开始包包子。父亲负责擀皮、母亲负责包包子,不一样的馅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包子。菜包馅多擀出的皮大,薄厚均匀,包出的包子鼓囊囊的,母亲巧手一揽松散的韭菜馅被面皮裹的紧紧的,左手拿皮右手食指和拇指熟练的在揽起的包子皮上左右摆动着,不一会一个鼓着肚皮的小可爱便脱颖而出;茄子和南瓜包子形状唯一不同的是茄子包子在包的过程中,中指从花纹上划过自然而然的把花纹一分为二,这样就不会拿错心仪的那个“她”;肉包子和清油包子油多的缘由,擀皮从周围向里擀,中间厚周边薄,防止油从中渗透。肉包子圆圆的形状每一个包子上的褶子都清晰可见;清油包子由于油和面在一块和着凝固在一起,一块面皮一块油馅,将面皮对折成半圆形的轮廓,再捏出一层花纹,一个别具一格的包子就成型了。
热锅上笼,大火烧开小火慢蒸,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走过,包子的香味随着蒸汽在空里徘璇,每种包子都有它不同的味道,隔着蒸笼也能知道送入鼻子的是哪个味的,想想心里都是美的。停火揭锅一个一个白嫩嫩的包子静静地躺在笼里,也有在太阳下晒的时间过长,经过这一番历练竞咧着嘴傻笑着的。拿来碗拾几个包子躲在角落慢慢的享受着这份美好,谁叫也不愿招理。
“嫂子,你忙,我先走了,明天你忙不过来叫我,我过来给你包。”门口婶子的声音把我从回忆里拉了回来,望着门口长的旺盛的韭菜,后院地里结实的南瓜,明天又是一个美好而忙碌的日子。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