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维修“小白”到维修领域的“行家里手”,罗海生用了足足13年时间。2010年,年仅22岁的罗海生来到公司炼钢厂,从此,他便与轰鸣的设备结下不解之缘。
奋起直追,他是勤学苦练的“学生”
中专毕业的罗海生进厂后很快认识到自己在学历上的差距。他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沉下心学习专业技能,把自己打造成维修领域的一把“尖刀”。
凭着对维修工作的热爱,他不畏严寒、不惧酷暑,始终扎根在现场,苦练锯“切锉削”技能,遇到不懂的问题他第一时间向经验丰富的师傅请教。凭着主动钻研、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熟练掌握了钳、焊、磨等技术,顺利考取了钳工高级证书。
短暂的喜悦并没有让他停下奋进的脚步,他深知一名优秀的钳工,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准确判断设备故障和排除故障的本领。为了快速成长,他跟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身后虚心问、认真学,琢磨天车设备的技术知识。每次设备故障,他总会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承担设备维修任务,就这样,他的设备维修能力在一次次的故障维修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凭着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他先后荣获陕钢杯职业技能竞赛钳工组“技术标兵”、第八届“陕钢杯”职业技能竞赛钳工组“技术状元”、陕西省首届“三秦工匠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组三等奖。
不惧苦累,他是攻坚克难的“医者”
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天车各类设备故障都在他的“妙手”中一一解决,不仅保障了生产稳定顺行,而且节约了生产费用。他也成为大伙眼中的“设备医生”。
在一次抢修中,需要在30分钟内将天车端梁侧加热校正。时间紧、任务重,他二话不说就冲在抢修第一线,作业空间狭小且温度较高,蹲、爬、跪、卧……他在狭小的空间内更换着各种姿势,和着炉灰的汗水扎得眼睛酸疼,他全然顾不上,一心进行抢修。不一会儿,他的工作服就被汗水浸湿,慢慢渲染成一幅“水墨画卷”。战斗持续了二十分钟,比计划提前十分钟完成,确保了天车安全运行。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响应公司降本增效号召,根据生产需要,先后完成了新老区多种天车机型的车轮、卷筒联轴器等部位的升级改造,累计小计小改20余项、修旧利废30余项,创效约20万元。
因材施教,他是言传身教的“导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罗海生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时刻不忘对青工的帮带。他主动与班组青工结成师徒对子,根据每个人的技能水平量身打造与之匹配的培养计划,开设设备维修“小课堂”,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为了使班组青工在最短时间内提高业务技能,他打破以往的传统培训模式,将“赛马”机制应用在青工培训中,以理论与实践“三七开”的方式,对新工进行培训,在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后,设置故障让新工进行讨论,然后再对其进行分析讲解,并奖励优胜者,从而激发新员工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快速成长。
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罗海生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从未停止,他始终用执着、坚持、汗水,在平凡的维修岗位打磨“匠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