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拿个手电筒,津津有味地念着臂弯里的那本卷了边儿的小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被窝里的闷热与发麻的手臂,沉浸在人物与故事的纠缠里,不可自拔。就算第二天困得睁不开眼,眼镜的度数又长了许多,那蒙头畅读的乐趣却带给我们另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仅仅用了一个晚上的身体煎熬,就体验了一场生活的盛宴,参与了一段爱恨情仇,怎么说都觉得值得。
小时候,这种体验经常出现在我的夜里。由于家里管得严,跟文化课不挨边儿的事一律不让我做。课外书,仅限假期的时候可以借几本名著看看,对于青春期的我来说,对课外书的好奇和求知程度大大超出了家长所设的界限。于是,我用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零用钱来买课外读物,由于那时零用钱也不多,只能买点既经济又快捷的杂志类的书来看。
《读者》是那个时期最着迷的读物,一篇篇心灵鸡汤似的小故事既文艺又暖心,让我爱不释手。每个月买到《读者》的那两天,都是妈妈觉得我学习最用功的两天,因为写完作业后,我就把它藏在教科书下面,细细品读,比平时学习时间延长了一倍还多。每个月两本的发行量,成为了我小时候最期待的礼物。
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学习花那么多的时间可是成绩却没有长进的我很快就引来了父母的怀疑,不久就抓住了我偷偷读课外杂志的现行,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收了我的零用钱。
但是,这点小挫折并没有阻挡住我偷读,而是广开渠道,绞尽脑汁地去想更多办法,比如在学校和同学们交换着看课外书。由于那时同学们家里的藏书也不多,但是种类却很杂,看什么书都有趣的热情,看什么书都有趣的读书热情,也因此拉开了我抛却杂志开始读长篇小说类书籍的序幕。从《安徒生童话》到琼瑶,从《乱世佳人》到金庸,从《三个火枪手》到路遥……我,一天天地长大了。
大学,图书馆的大门随时为我开启,我有充足的时间走进去遨游,再也不用拿着手机在书桌里偷看,在熄灯后夜读,但是总是觉得缺点什么,感觉没有在被窝看书的乐趣。
现如今,工作了,有了孩子。忙碌的快节奏生活本该是拿手机阅读更加方便,可我却又开始怀念起那书本的香气,捧在手间的感觉。趁着孩子学习的时间,我也拿起一本书,读上一小段,又遇见了那种熟悉的感觉。
现在的家长,比我的父母都要开明得多,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我也是,希望我的孩子多阅读,但是我总结了我的阅读经历后,开始刻意让孩子对阅读保留一定的神秘感。有一天,我偶然发现,她自己在偷偷地翻看我读的新书,那专注的样子连我在她身旁她都没有注意到。我心里在偷笑,觉得她一定也是有着和我当年一样的体会。
偷着读的书,才最有味儿。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