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中国人心中,思家之情总会随着秋意的加深而越变越浓,待到中秋月圆的时候,便会达到高潮。
而今年,因为疫情的突袭,让很多游子没能听到父母那不厌其烦唠叨声,也错失了表达内心哀思之情的机会,只能将种种情感寄托在月圆之夜的中秋,也因此,让今年的中秋节变得更加让人期待。
“爸、妈,我订好回家的车票了!”在父母接二连三的敦促下,远嫁广州的二姐终于给了一句肯定的话。而这句话给全家人带来的喜悦,同萨马兰奇当年说出“北京”二字时的一样,让全家人整晚都失了眠。但是,当二姐说要给家里带广式月饼时,父亲却用“严厉”的一句“家里月饼都做好了,不需要买了”做出了回绝。
确定二姐要回来,父亲每天都会看日历,数着日子等待,好似日历会骗人一样。有时还会再三确认“今天”到底离孩子回来还有几天,也会不断询问母亲,看做月饼的馅料要不要再加一点。
说到做月饼,小时候的记忆便蹦跶了出来。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水平还不算高,中秋节的时候,父亲从来都不会花钱去买月饼,而是用木头模具亲自一块一块制作。
当晚上家里人都到齐时,全员就开始行动做月饼。母亲和两个姐姐负责和面、包月饼,父亲承担了制作月饼的工作。至于我,因为年龄小,则不会得到任何任务,而调皮的我总会偷偷的去抓一点软面玩,直到面团“报废”在我的手里,变成一个个黑呼呼的小疙瘩。当然,自然也就免不了母亲一顿训斥了。
母亲在包月饼的时候,因为害怕月饼馅露出来,所以就赋予了每个月饼一个特点——面多馅少,做出来后自然就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面团”。尽管每次做出来的月饼都不尽人意,但吃着自家人做的月饼,总是特别的开心,而父亲则会因为月饼的“状态”鼓励自己继续努力进步。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父亲的那句“明年努力进步,争取做出更漂亮的月饼”已然变成了回忆。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家庭条件也越来越好,可父母却老了,市面上可以买到各种形状不同口味的月饼,但再也吃不出那个味道。
每到中秋就会想起父亲做的月饼,虽然没有买的月饼那么精致,但那厚厚“面团”月饼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人常说母子连心,可我与父亲也心有灵犀一点通。父亲好像早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今年亲自给我们打月饼吃,一家人聚到一起不容易。听着听着,我感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强忍着没让流出来。
盼望着,二姐能早点回来;盼望着,能早些吃到父亲亲手做的月饼;更盼望着,时光能够再慢些;若我们不再长大,父母是不是就不会变老……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