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份,家乡韩城的大红袍花椒就红了。从平原到山区,漫山遍野、沟沟凹凹红绿相间的花椒树点缀其中,一串串熟透的椒果鲜红欲滴,一阵风吹来,椒香扑鼻。
时下正值花椒采摘的季节,看到花椒难免勾起我童年的记忆。那时候我家的花椒并不多。每年暑假我都要和母亲到当地的林场摘花椒。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走到村西边的山顶时,东方才显出鱼肚白。摘椒是凭时间熬的,早一点迟一点摘差别就很大。那时候,摘椒的人很多,都在相互竞争,摘得快的人才有机会挑更好的花椒树。但花椒刺扎到手指也是不可避免的,指头尖通常扎满密密麻麻的小刺眼,偶尔“花椒水”溅到眼睛里也感觉麻痛麻痛的,好一会儿才能缓过神来。那时摘一斤椒两毛钱,摘到日头落山基本就能挣十来块钱,那十来块钱可真“扎”手,来之不易。日月飞梭,可那带着麻香味的人民币、老远的山路以及晨曦中初升的太阳竟鲜活在记忆的深处。
记忆中,勤劳的父母把家里的坡地、平地都栽满了花椒树。父母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管理花椒树,施肥、打药、剪枝,样样不落。父亲有空就听镇上的农技师讲如何科学管理花椒,日子久了,自己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花椒摘下来,轻放在竹筐竹笼里,不能压挤和碰撞,一旦让椒果“放水”,晒出来的椒就是黑的。每次父亲晒椒时天刚亮就站在平台上,他从云层涌动的薄厚,结合天气预报基本就能判断出天气大致情况。“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些谚语也是很灵验的,而这些看天气的经验也是一代代总结传承下来,放之四海皆是标准。
那时候好像年年都风调雨顺,一棵六七年的树产量在五六十斤左右,我家最多时收获一千五百斤干椒,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但那时花椒总体产量偏少,几家收椒的总是争着抢着来收,往往还能卖个好价钱。父亲常说,“人勤地不懒,地是刮金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花椒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生活,衣食不缺还盖起了新房……
如今,又是一年椒红时,看着挂满枝头的果实,家乡人又一次沉浸在节日般的忙碌之中。一颗颗小小的花椒不仅给大家带来了舌尖的美味,更鼓起了椒农的腰包。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