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一种民间风俗,这种生活习俗自古就有。赶集在现在的大城市里早已销声匿迹,但在许多乡村的村镇上还依然存在。
进入四月下旬以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入夏的炎热气息好像按捺不住提前“跑来”。加上两个月疫情蜗居的折磨,父母早已吵着要回老家住段时间,简单收拾行李后,我们一家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农村老家。
在我们老家,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都有“集会”。小时候,我们当地人也称“集会”为“庙会”,因为我们这里之前有一座庙,每年庙会的时候还会搭台子唱大戏,后来那座老庙拆了后,慢慢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大集。
四月初一这天,早晨还有一丝丝凉意,一家人早已收拾完毕,整装待发。特别是女儿,早早便在院子里叽叽喳喳地催个不停,从未赶过集的她和我小时候心情一模一样。
离集市还有一段距离,车子已开不进去了,下车后顿时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和热闹的贩卖声充斥在眼前和耳旁,身上的一丝凉意顿时无影无踪。走在集市上,就像走在旅游季的旅游胜地一样,摩肩擦踵。手持小喇叭贩卖衣服的大婶、叮叮当当展示农忙用具的老大爷、摆弄各种小孩玩具的大叔、手拿喷壶摆弄花卉的大姐……各种小商贩形态各异。往前走,各种小吃的香味充斥了整个鼻孔,勾引着你的味蕾,羊肉饸络、粉蒸肉、凉皮面皮、踅面……丰富多样的韩原小吃摊连成了一条长龙;小吃摊后面便是一些水果摊和蔬菜摊,“来,兄弟,尝一块今早刚运回来的甜瓜,又甜又便宜。”“婶子,来一把韭菜吧,你看咱家这菜多新鲜。”……虽然少了商场里销售员文质彬彬的微笑,但这种热情、朴实的乡村人自然气息溢于言表。逛过这一路,虽然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但脑海深处好像一直有一首熟悉的曲子在耳边萦绕。细细品来,没错,是音乐大师胡伟立的《市集》,相信胡伟立大师也是在赶集中有了灵感才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曲子吧。集市一路上的场景,虽没有了购物街、商场、超市里那种城市气息,但它却会碰触到你记忆深处的某个东西,让你觉得,这就是集市!这就是赶集!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都是我期待已久的日子。那时候最馋集市上的芝麻棍子和糖瓜了,家里虽然很穷,但母亲每次都会买给我解馋。每次吃完芝麻棍子和糖瓜,衣服上、手上甚至头发上粘上许多糖汁,像个小糖人,经过一天的玩耍,糖汁沾上尘土,每次都弄得自己蓬头垢面的。因外婆家离集市很近,所以每年赶大集这天,外婆家里都非常热闹,像过年一样。大姨和小姨两家子也会来赶集,赶完集也都会相聚在外婆家里。大人们忙活着聊天、做饭,我们小孩子们则忙着嬉戏、打闹。中午,外婆总会炸一大盆油饼,煮一大锅香喷喷的烩菜,一大家人围着外婆家的小院子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有打有闹,好不热闹。长大后,读书多了,方才懂得书本上写的外婆家的温暖就是那样的吧!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传统节日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正是这一个个的节日维系着我们这一个“大家”。集市也和节日一样,一个节日维系着一个国家,而一个集市则维系着当地的传统。
()
|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