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艺术园地 散文

家乡的那条路

2019-09-17 00:00    来源:炼钢厂    作者:张长录

        哥哥发来的一条微信让我泪流满面,这滴滴泪水里有激动、有兴奋,更多的是对家乡那条崎岖的山路终于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而感到欣慰。曾经在这条路上,祖祖辈辈的人们付出了太多的辛勤和汗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却无法改变家乡贫穷的现实。

        我的家乡在韩城西川的大山深处,数不尽的山峦,密密麻麻地盘踞在山村的周围。翻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沟,又是一座山,还有一条沟,翻山越岭,那条土路在山与沟之间蜿蜒曲折几十里。行走在这条路上就犹如在迷宫中游荡,它也是家乡通往山外唯一通道,人们的生命线。

        很多年前这里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马车,既窄又陡的路面只能容其勉强通过,整个路面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黄土,夹杂着碎石,一不小心就会扎破鞋底。为了让农用三轮车进入农家,勤劳朴实的家乡人咬紧牙关开山修路。伴随着农用三轮车的突突声,加宽的土路面经常形成三道深深的渠。下雨天是水和泥,而雨过天晴后,仍是灰土飞扬,真有点“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感觉。特别是遇到雨季,一场大雨过后在雨水的冲刷下整个路面满目疮痍。那时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摆在全村人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修路。全村善良朴实的人们背着干粮扛着工具又踏上漫漫的修路征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一片默默无闻的黄土地上顽强地同大山战斗,那一座座挺拔的山头,一弯弯幽深的沟壑里,都留下了祖祖辈辈勤劳的痕迹。虽然家乡的人们勤劳顽强,但就是因为这条土路给经济发展戴上了紧箍咒,极大的限制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回想起当初求学时的艰苦岁月,我感到现在十分地幸福。那时每个星期都风雨无阻地往返在这条土路上。夏季星期六的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烤得路上的黄土要冒烟似的,而我这个时候却要孤零零的步行在这条通往大山深处的土路上,沿途的美景永远也吸引不了我的眼球,累了坐在路边的大石上,心里恨恨地想着:“为什么我的爷爷非要选择这个落后的地方扎根呢”。星期天我扛着一包干馍,像麻雀叼南瓜似的,又踏上返校的征程。到了雨季,见云就是雨,雨水瞬间在山峦间形成一道道水帘,黄泥路就像一条湿滑而黏稠的舌头,托着我的千层底布鞋艰难的向前挪腾。雨水从身上直往下淌,我抬头望着雨雾中若隐若现的家乡,抓起衣襟擦一把脸上的雨水,把鞋子提在手上,继续前行。到冬季,一场大雪给千山万壑都穿上一层银装,在荒山野地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感到那些岁月是多么的艰难,而如今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对于那土路我似乎更加亲切,真想在家乡的那条路上重新体验一次。

        世事沧桑,悠悠百年,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就是这条水泥路让家乡甩掉了困惑祖祖辈辈人们的紧箍咒。如今,搞畜牧业养殖、搞花椒产业的大有成就,宽敞的平房早已替代了曾经的土坯瓦房,一辆辆的小车在这条路上急驰而过。就是这条水泥路打通了家乡与外界的通道,每年到收获季节收购花椒核桃的,做猪羊生意的络绎不绝。渐渐地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曾经打个电话满山头跑找信号的时代已经过去,有线网络进入各家各户,不识字的大爷也会用他长满老茧的双手,在智能手机上滑动,时不时的在视频里看一看在远方的孙子。老一辈的人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感叹时代的变化,感谢党的政策。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党和国家的政策,一项项惠民政策和扶贫计划在家乡得到了落实。感谢党,这条路是家乡的致富路,小康路,我为这条路歌唱,更为生长在这幸福的时代而歌唱。

上一篇: 中秋遐想
  • OA系统
  •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建言献策 | 企业邮局 | 联系我们
行政管理部:0913-5182286 党群工作部:0913-5182082 品牌营销部:0913-5182135
  
版权所有 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官方VIP认证)-ios/Android版 © 2024 陕ICP备05004228号

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

Baidu
sogou